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政務公開>政府信息公開目錄>政策解讀> 媒體視角
【媒體視角】打造成渝腹地中小企業外貿集聚區 大足區推進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工作
新渝報訊(記者 毛雙)近日,《大足區推進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發布,大足將建設具有重慶特色的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生態體系,形成適應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發展的新型貿易管理體制,加快打造成渝腹地中小企業外貿集聚區,建設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引擎和開放平臺。
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是指符合條件的經營者在經國家商務主管部門認定的市場集聚區采購的、單票報關單商品貨值15萬(含15萬)美元以下、并在采購地辦理出口申報手續的貿易方式。為加快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2022年商務部會同發改委等7部委啟動了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擴圍工作,大足龍水五金市場成功獲批試點資質。這不僅填補了我市外貿新業態的重要空白,還將逐步發展成為我市外貿新的增長極,同時進一步帶動和促進大足五金產業的發展。 ?
《工作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市場采購貿易經營主體達到1000家以上,規模較大的外貿服務企業50家以上,品牌企業50家以上,區域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建成立足重慶、面向川渝、輻射西部地區的新型國際商貿中心。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區域合作和創新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成渝腹地中小企業對外貿易集聚區初步形成,市場采購貿易方式成為全區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全市外貿新業態發展的有生力量。
為此,大足將如何推進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工作?《工作方案》對推進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工作做了十一項主要任務安排。
推進外貿服務平臺數字化。打造市場采購貿易跨境綜合服務平臺——“渝采通”,強化貿易全鏈條數字化應用。實施服務模塊化、數字化,為企業提供注冊備案、組貨拼箱、報檢通關、收匯結匯等一站式出口服務。積極推進與義烏試點chinagoods、常熟試點“市采通”、阿里國際站、亞馬遜等平臺合作,構建高效便捷的出口生態系統,著力打通出口新通道。
延伸市場采購服務鏈條。構建“陸海空鐵”立體式物流聯運通道,利用信息技術持續優化物流路徑,增強物流服務能力。引進和培育現代物流、外貿綜合服務、金融服務、組貨等企業,形成專業化、精細化、一體化的外貿服務鏈條。做實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運營主體,推動物流企業和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數字化平臺與市場采購貿易綜合管理系統對接,提高數據真實性,持續增強貿易真實性獲得能力,拓展服務類型、創新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服務機構推出從開戶到結算、從存儲到融資、從保險到理財的全產品優惠政策,不斷延伸市場采購貿易服務鏈條,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探索建設出口產品“海外倉”,促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
培育市場采購貿易主體。立足傳統產業優勢,引導從事內貿業務的商戶向內外貿一體化轉型。對接重慶及周邊省市特色產業集群,招引中小微企業入駐市場集聚區,擴大和豐富市場采購貿易主體。引導市場采購貿易主體通過多渠道拓展國際市場,根據消費需求快速研發、設計新產品,逐步向品質化品牌化發展。
加強外貿業態創新融合。引導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結合市場采購貿易特點創新服務類型,提供集報關、收結匯、組貨拼箱、物流、金融、退免稅等全方位一體化的綜合服務,促進中小微企業專注產品開發和質量提升。加強與國內外知名跨境電商平臺合作,支持企業建立跨境電商獨立站,鼓勵企業入駐各類跨境電商平臺,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擴大出口規模。加強市場采購貿易、跨境電商、海外倉融合創新,促進境內、境外鏈條有機銜接。
提升物流通道互聯互通水平。加快完善國際商貿物流園全方面功能與軟硬件設施,積極推廣應用物聯網、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帶動強的智慧物流園區。積極融入重慶市域和重慶連接國內主要城市群的鐵路貨運網絡,提高干線運輸組織效率和輻射范圍。開展大宗貨物生產企業“公轉鐵”運輸試點示范,發展公鐵聯運。
推進市場采購融入國際通道。創新運輸組織模式,探索市場采購貿易與鐵海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國際鐵路聯運班列、重慶—老撾萬象等班列的融合,用好GMS跨境直通車牌照;加強與沿海、沿邊、沿江節點聯動合作,加強與渝新歐的聯動,做大做強西部陸海新通道,積極爭取靈活浮動的梯度運價,推動運價降低、時間壓縮、效率提升。
打通監管鏈條“最后一公里”。落實“智慧海關”建設要求,運用智能化監管系統服務監管場所,依托自行卡口輔助管理系統(場站系統),對運抵現場貨物以及查驗、放行進行全程系統監管,建立“數據前置、到場即驗、即驗即放”工作機制,有效提升企業通關效率,壓縮通關時間。加強與市場采購貿易綜合管理系統、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信息化對接,推進屬地海關、監管區運營單位、倉儲企業等主體間物流信息的交換與共享。
做大做優專業市場集聚區。促進專業市場迭代升級,完善龍水五金市場集聚區基礎設施,做好市場集聚區內專業市場地塊的布局規劃、功能優化、調整盤活,重點發展工具五金、家居五金、農機五金、建筑五金等優勢產品市場。持續拓寬市場、豐富產品品類,延伸建立汽摩配件、機械制造、日用消費品等生產基地,高水平共建“一園多區”產貿共同體。加快建設精品市場,打造集零售體驗、批發交易、新型電商、品牌展示、跨境直播等功能于一體的復合型市場采購貿易園。支持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企業參與專業市場集聚區升級改造,提升專業市場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產品創新和設計服務水平,培育一批優質品牌,形成區內區外聯動、線上線下融合的國際化商貿市場。
穩步推進貿產聯動創新升級。聚焦五金、汽摩、文創和智能制造等主導產業集群,開展“產業集群+市場采購貿易”試點,促進貿易和產業融合,培育一批外貿龍頭企業。引導市場采購貿易平臺、產業互聯網平臺加強對接,提升數據收集、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力,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實現研發設計、生產制造、貿易等環節的流程再塑,促進內外貿深度融合。引導制造企業以國外需求為導向開展產品創新,擴大優質產品出口。引導服務業企業結合市場采購貿易特點創新服務類型,提供數字文創、協同研發、數字營銷、供應鏈金融、品牌推廣等服務。
加快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探索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為原則,以制度和模式創新為重點,以產業鏈協同發展為目標,深化與東部地區產業對接,開展針對性招商引資,主動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因地制宜承接“2+4”產業轉移,2個主導產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摩及零部件、再生資源及新材料,4個特色產業:現代五金、智能電梯、光電、鍶鹽等產能轉移。加大項目招引力度,在市場集聚區內重點引進消費品生產類企業,推進標準化廠房建設,打造“園中園”,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促進產業集約發展。
建立國內外交流合作體系。主動聯合川渝各地商務部門和行業商協會,對接各大專業市場,引入具有國際需求的特色產品、優質產品。深化推進市場采購貿易區域合作,帶動各區縣生產、制造、加工、貿易、物流、金融等產業鏈協同發展。建立區域通關協調機制和物流合作機制,形成跨區域聯動發展格局,擴大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的輻射效應。依托大足國際五金博覽會、“一帶一路”陸海聯動發展論壇、市場采購貿易論壇等開放平臺,引導國內外企業參與。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RCEP成員國的合作,引進國外知名品牌,設立進口商品館,建設海外展示交易中心、品牌體驗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形成“走出去”和“引進來”深度融合的開放發展格局,推動大足建設成為內聯川渝地區制造業中心、外接全球市場的重要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