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讀】《重慶市大足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政策解讀
一、起草背景和依據
(一)規劃背景。“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指示精神,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下,系統謀劃“十四五”時期大足區生態環境保護總體思路、建設目標和主要舉措,根據《中共重慶市大足區委關于制定重慶市大足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制定《重慶市大足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二)編制依據。依據《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局關于組織開展“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中共重慶市大足區委關于制定重慶市大足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重慶市大足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2021-2025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文件。
二、規劃制定過程
(一)起草單位。我局通過詢價比價后委托重慶渝佳環境影響評價有限公司以《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為指導,總結大足區“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及環境保護規劃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分析研判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提出大足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預期目標以及主要任務,制定《重慶市大足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
(二)征求意見情況。自2020年7月工作開展以來,區生態環境局先后于2021年1月14日,征求了區發展改革委、區農業農村委、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等7個部門的意見。2021年5月27日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征求意見建議。2021年8月5日,書面征求大足石刻研究院、區發展改革委、區經濟信息委、區住房城鄉建委、區城市管理局等16個部門意見建議。2021年10月22日,再次召開專家評審會征求意見建議。2021年11月12日—12月11日在區政府網站向社會公開征求了意見,未收到反饋意見。同時征求了毗鄰區域資陽市生態環境局意見。截至12月17日,共收到意見反饋27條,已采納26條,未采納1條。未予采納的意見已與反饋單位進行了對接溝通并達成一致。《重慶市大足區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已通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區司法局合法性審查。
三、主要內容
(一)指標安排。依據《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主要指標,結合我區實際,明確生態保護修復、碳排放、環境質量改善、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生態環境風險防范5大類,合計19項指標。其中,約束性指標15項,預期性指標4項。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生態保護紅線面積比例達6.99%。自然保護地面積占比達7.69%。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28天以上,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保持35μg/m3以下。地表水水質達標率100%,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鄉鎮級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達到93%。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5%,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8%。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受污染農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受污染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單位GDP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氮氧化物、VOCs、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下降滿足重慶市下達的考核要求。
(三)項目安排。圍繞“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和重點領域,明確了重點項目和儲備項目清單,采取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健全項目調度、統計、動態調整等機制,嚴格項目績效考核。重點圍繞綠色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環境風險防控、治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等方面,規劃重點工程項目31個,總投資約56.99億元,儲備工程項目19個,總投資13.51億元,分階段、分步驟推進項目實施。
四、《規劃》重點任務
《規劃》針對大足區存在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瀨溪河流域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為重點,深入開展“三水共治”,早日實現“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的美好愿景。強化大氣污染防治,推動PM2.5、臭氧等重點污染物協同控制,著力管控工業、農業、建筑、交通、餐飲廢氣等重點問題。全面貫徹執行土壤污染防治法,高度重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確保全區土壤環境安全。持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強化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推動“無廢城市”試點。全面推進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基于大足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創建
(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方針,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著力構建“兩區四廊多點”生態安全格局,嚴格管控生態保護紅線,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嚴格新建項目生態環境準入規定,進一步優化生態安全格局。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管,切實加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打造“十里景觀十里城”的花園城市,奮力開展生態濕地恢復與建設,努力實現水清岸綠風貌,營造人水和諧畫境。深入開展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治理修復水土流失、采礦區等生態退化區域。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保持生態系統、物種、遺傳資源的多樣性。
(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以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系,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合、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新大足。
(四)強化環境風險防控保障,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風險。全面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平安中國”發展要求,強化風險意識、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加強對生態環境領域安全工作的統籌協調,健全環境風險防控體系,加強重金屬環境風險防控,強化危廢醫廢安全處置,加強輻射安全管理,堅決遏制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有效防范和降低生態環境風險,保障全區生態環境安全,及時回應處理群眾信訪投訴問題,防范化解生態環境領域社會穩定風險。
(五)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各級各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組織領導,壓實生態環境保護領導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健全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制度體系。增強精準治理生態環境能力,推進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執法與應急智慧化建設,提高生態環境依法精準科學治污能力。提高科學治理生態環境能力,運用科學方法提升治理效率。健全生態環境治理市場機制,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推動全民行動共建共享,共謀川渝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生態環境規劃是“十四五”期間統籌推進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依據,對于生態保護修復、碳排放、環境質量改善、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進行了明確,為讓大足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土壤更安全、環境更優美成為常態,建設美麗大足具有重要意義,在制定相關規劃、行動方案、政策措施時應當加強與本規劃的銜接,落實本規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