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要聞 > 詳情
入選全國創新案例!大足石刻這個項目憑什么“出圈”?
在重慶大足區的青山綠水間,散落著千百年來默默訴說著歷史的中小石窟。它們不像北山、寶頂山那樣聲名顯赫,卻同樣承載著燦爛的文化記憶。
近日,大足石刻研究院推動實施的大足石刻中小石窟藝術村落項目,成功入選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主辦的“2024-2025年度最美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展示活動”創新案例。
這一榮譽,不僅是對一座座石窟保護成果的肯定,更是對“文物活起來、鄉村美起來”實踐路徑的高度認可。
大足石刻研究院是如何將散落在鄉村間的文物與村落結合,在山水之間打造出一個個藝術村落的?10月21日,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進行了探訪。
為散落山野的瑰寶穿上“防護服”
在大足,并非所有石刻都如寶頂山、北山般集中而聞名。還有68處中小型石窟,像被時光遺忘的珍珠,散落在18個鎮街的密林深處。它們年代跨越唐、宋、元、明、清,卻因分布零散、處境偏僻,長期面臨著風化、滲水、巖體失穩乃至盜擾的威脅。
“它們的‘病痛’各不相同,保護難度極大。”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蔣思維道出了保護的艱辛。
守護,從為石窟建立一個能遮風擋雨的家開始。大足石刻中小石窟藝術村落項目,正是為此而生。它為包括陳家巖摩崖造像在內的21處石窟,量身打造了堅固的保護建筑。這不僅是物理上的遮蔽,更是一次全面的升級。
更重要的是,智能安防系統的全面引入,為這些僻靜的石窟配備了24小時在崗的電子“保鏢”,實現了遠程實時監控,安全防護能力得到了質的飛躍。
如何守護這些國家的寶貝?答案不僅在于技術,更在于人與制度的合力。
20多年來,大足陸續聘請了77名義務文保員,他們中有年過八旬的老人,也有正值壯年的村民。
王學豹就是其中之一,他在陳家巖摩崖造像旁守了18年,住過不足4平方米的臨時棚屋,挖過數不清的引水溝,月薪從30元漲到500元,他卻說:“我不是為了錢,它們是國家的寶貝,我要守好。”
而另一群守護者,則是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的修復師們,在中心主任陳卉麗的帶領下,這些石刻醫生在狹小的空間里細致作業,面對巖體失穩、滲水、彩繪剝落等“重癥”,他們按病情輕重分批“救治”,有的進“ICU”緊急修復,有的則住進“普通病房”進行系統性維護。
正是這些默默無聞的守護,為中小石窟藝術村落項目奠定了堅實基礎。
讓傳統技藝與鄉村記憶找到傳承人
如果說保護是項目的根基,那么融合與活化則是其靈魂。
大足石刻中小石窟藝術村落項目,并非孤立地進行文物修繕,而是將石窟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條“石窟寺+文旅”的創新路徑。
項目的創新,遠不止于磚石與科技的堆砌,更在于它為人、技藝與鄉村記憶搭建了一座橋梁。在建設過程中,項目匯聚了建筑、文化等多領域專家的智慧,并刻意開啟了“以老帶新”的傳承模式。
本地的能工巧匠們將世代相傳的木作、石作、瓦作等技藝,傾囊相授給年輕一代。叮咚的斧鑿聲間,傳承的不僅是手藝,更是村民心底沉睡著的那份對家鄉文化的認同與自豪。
除此之外,在空間布局上,大足石刻研究院不僅為每一座中小石窟建有石窟保護房,還配套了管理用房、公共衛生間、步道與安防設施,形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務鏈。
“我們不僅要修復石頭,更要喚醒文化記憶。”蔣思維說。項目通過打造“鄉村石窟寺文化景點”、構建文化公園、設計文物主題游徑,推動“石窟寺+”文旅產品開發,使散落山野的石窟成為鄉村振興的文化引擎。
沉睡的石窟被巧妙地融入鄉村肌理,化身為一處處“鄉村石窟寺文化景點”和微景觀。它們不再是孤立的歷史遺跡,而是串聯起文物主題游徑、構建鄉村石窟文化公園的核心要素。
大足力推的“石窟寺+”文旅產品,匠心打造的特色精品游線,讓這些曾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文化資源,成為推動當地農商文旅融合發展的亮眼名片。
從文物孤島到文旅融合的鄉村實踐
根據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全國石窟寺專項調查,我國現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5986處,其中省級以上文保單位僅705處,絕大多數為中小型石窟。它們普遍面臨保護力量不足、設施欠缺、監測困難等問題。
大足石刻所面臨的挑戰,正是全國中小石窟保護的縮影。
“我們不僅在保護大足的石刻,更在為全國的中小石窟保護探路。”蔣思維表示,保護的最終目的,是讓文物活起來,因此,該項目從立項之初就成功跳出了“為保護而保護”的孤島,將石窟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以文化引領鄉村發展的新路徑。
環境的煥然一新、文化價值的彰顯,不僅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更吸引著他們主動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形成了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這一從“文物守護”到“鄉村賦能”的成功實踐,為大足石刻乃至全國眾多中小石窟的未來,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畫卷。
從王學豹18年的孤獨守護,到陳卉麗團隊的精心修復;從散落山林的危巖造像,到融入鄉村的公共文化空間——大足石刻中小石窟藝術村落項目,用實踐詮釋了“保護不是終點,活化才是永恒”,它讓千年石刻在新時代煥發生機,也讓鄉村振興因文化而更有溫度。